对于国内大多数除湿机企业而言,2003年冷冻年度(2002年9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可能是最具戏剧性的一年。
从年初的原材料涨价、五一期间的“非典”疫情、至6月以后全国天气普遍不热,这三大利空因素令一向“靠天吃饭”的除湿机行业一片愁云惨淡,不少业界人士几乎断定,2003年将是除湿机行业的“生死年”。然而“人算不如天算”,7月26日至8月5日,华东、华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的大范围的40多度的酷热天气,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的除湿机市场甚至出现今年少有的“井喷”现象,平均销量与月初相比翻了3倍以上。各厂家急调各地的除湿机及售后人员,许多库存机被销售一空,不仅将许多企业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甚至出现了“胜利大逃亡”。
回忆起来,某企业一线营销人员深有感触地表示,“今年的除湿机市场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大悲、大喜!”
整合之饬:品牌被洗掉三分之一 今年上半年记者曾预言,“除湿机行业进入第三次整合期”,从目前的情况看,整合已经开始。从市场表现来看,2003年冷冻年度除湿机的销售总量比去年仍然略有上升,只是销售额下降明显。截止到七月底,据统计今年除湿机生产总量接近2600万套,而出口达到1100万套,国内销售接近1500万套,比去年1350万套上升10%以上,而销售额下降非常明显,应该在330亿元左右,比去年360亿元下降近10%。而市场也进一步向格力、普林艾尔、海尔、海信、新科等大品牌集中,这几家今年除湿机市场销量都在100万套以上。在2003年度,品牌格局进一步变化,传统的三大品牌销售比较平稳,国内增长幅度较小,凭借大幅度上扬的出口机使得总销量增长很大。
回顾2003年除湿机市场,上百万库存积压、原材料全面上涨、一线品牌调低价格重塑“价格标尺”、非典突袭、全面实施3C强制认证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的确令一些中小品牌受到了重创。据业内人士估计:在现有的除湿机企业中,在2003年除湿机冷冻年度结束时,至少要“洗”掉近1/3。这些品牌或者把业务重心转向其他领域,或者被兼并,甚至可能直接消失。“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特征在今年的除湿机行业中显得尤为明显。
为什么这样说呢?2003年行业整体的恶劣环境实际上是对各除湿机品牌整体实力的一种考验。
首先,原材料涨价看似弊大于利,但实际上帮了主流除湿机品牌的忙。因为主流品牌在拥有规模优势的同时,还有与上游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产品成本控制能力。
相比之下,原来二三线品牌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就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在一些主流品牌出现价格松动后,它们赖以生存的低价优势就随之消失。
其次,受“非典”的影响,全国多数城市的“五一”期间的市场没有启动,多数厂家减少或者取消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而在此以前,一些主流品牌也主动调低了价格,如在变频机市场,“变频老大”海信曾经在全国范围发动名为“巨变行动”的降价活动,使得大一匹变频机已经降到2000元以内,变频机的销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在此期间购买除湿机的消费者,大多会选择品牌知名度较高、售后服务较好的产品。
再者,在华东、华南出现酷热天气之前,整个除湿机年度已接近尾声,许多除湿机品牌已经开始“甩卖”,主流品牌与中小品牌的价格差距近一步缩小,中小品牌的价格优势已不太明显。再加上主流品牌拥有更充分的售后服务队伍,因此在“销售井喷”阶段仍然占据很大的优势。
2003年7月底这场突如其来的高温,在某种程度上也放慢了行业整合的速度,让更多的企业找到了顺利退出的出口。不过,从对一些主流除湿机厂家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中,一种认识已然形成:中小厂家多是区域
上一内容:进二退一:铜市对中国市场需求寄予希望
下一内容:今年除湿机、冰箱、加湿器成了消费热点
相关情报:
川岛KA-20.0C [2016-12-05]川岛KA-15.0 [2016-12-05]川岛KA-12.0C [2016-12-05]川岛KA-10.0C [2016-12-05]川岛KA-9.0C [2016-12-05]川岛KA-8.0C [2016-12-05]川岛KA-7.0C [2016-12-05]川岛KA-7.0B [2016-12-05]川岛CF146B [2016-12-05]川岛CF96B [2016-12-05] |